我國的土壤分布南酸北堿,一般在4.5-8.5之間。吉林、內蒙古、華北的堿土的pH值有的高達10.5;臺灣省新八仙山和廣東省鼎湖山、五指山的黃壤的pH值有低至3.6~3.8,以上是已知的我國土壤的最高和最低PH范圍。
影響土壤酸堿性的因素:
氣候的影響:
南方多雨,鹽基淋失強烈,土壤鹽基飽和度低,土壤多呈酸性;
西北雨量較少,鹽基淋失較弱,鹽基飽和度較高,土壤多呈堿性。
母質的影響:
石灰巖、基性巖、超基性巖的鹽基含量較高。當土壤的淋溶程度較弱時,土壤pH會比附近其它母質上發育的土壤高;
濱海鹽土含有豐富的易溶鹽類及碳酸鈣,加之地下水礦化度較高。因此,發育的土壤的pH一般較高,土壤常呈堿性。
自然植被:
不同植被凋落物的分解產物對土壤酸堿性產生不同影響;
針葉林凋落物分解后形成的有機酸較多,鹽基較少,故其下的土壤一般呈酸性;
濱海紅樹林殘體分解后形成大量SO42-,使土壤呈強酸性;
一些耐鹽、耐堿的植物會選擇性地富集鹽基離子,其殘體分解后會促進土壤堿性的發展。
地形:
不同地形部位的鹽基淋失和富集狀況不同,土壤pH也有差異;
地形高處的土壤的鹽基淋失較強烈,pH可能較低;低洼處的土壤多接受鹽基的淀積,所以pH可能較高;
內陸一些閉流區域或集水洼地,由于大量富集徑流水帶來的Ca,Mg,K,Na的重碳酸鹽類,pH可能較高。
人類耕作活動:
施肥和灌溉會改變土壤酸度:施用石灰提高土壤pH;酸性肥料降低土壤pH(如KCl);
此外還有污染水的灌溉、大氣污染、淹水耕作等;
如在酸性土壤中,淹水后氧化還原電位降低,Fe、Mn等氧化物轉換為還原態而呈堿性。